一部《大媽的世界》得到年輕人好評,網絡評分高達8.1;另外一部名為《這個男主有點冷》的短劇合集總時長不到50分鐘,播放量卻高達10億次……過去三年,微短劇的年產量從幾百部激增至幾萬部。這些內容浮夸俗套的短時長網絡劇,劇本只求速成,拍攝不談美感,配角基本外包,被形象地稱之為“數字咸菜”。
短視頻的用戶遍布各個年齡段,但微短劇的用戶卻集中于6歲到17歲少年兒童。據業內人士透露,低齡用戶占到微短劇用戶整體的60%,這決定了微短劇的本質。判斷微短劇是否適合少年兒童觀看,創作者、平臺、家長等都有一定責任,但野蠻生長狀態的微短劇,目前顯然處于博弈狀態。在收獲大量用戶的同時,如何以優質內容獲得監護人的認同,決定了這一視頻內容的生命力強弱。在如何管理少年兒童獲得視頻資源方面,各方應有底線意識和管理經驗,微短劇才不會像洪水猛獸那樣沖垮防線。
微短劇的產業化,勢必與創作上的多元化、運營上的規范化、傳播層面的積極化一同到來。對于受疫情影響的專業影視生產機構來說,微短劇為“正規軍”的介入提供了一個風口,當更多優秀的人才與資金介入這一領域時,質量競爭一定會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,少年兒童有專屬于他們自己的審美判斷,在微短劇好看的同時,更高級的內容會將低質量的作品邊緣化。而如果微短劇已符合平臺上線要求,且在廣告、植入、引流、帶貨等方面不存在詐騙等違法行為,直接一刀切管理,不但存在執行難的問題,也有可能破壞整個內容業態,傷及內容創作的自我更新與升級。
長遠看來,想要微短劇不被受眾厭煩并拋棄,則有必要迅速走出目前的洗稿、抄襲、低質、重復等怪圈。情節緊湊、沉浸感強、元素眾多是微短劇的特點,那么制作機構可以努力嘗試,在這些特點構成的基礎上,追求一點情節上的邏輯感與合理性,加強對多元元素的合理使用,最終把噱頭轉變為看點,把拼湊提升為智慧黏合。相信在一個好的商業競爭環境下,創作者們能夠完成這一頗具難度的轉型。(韓浩月)